贺 为
【摘要】兰州是我国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拥有独特的地理资源和文化传承,但是在旅游产业方面仍然需要提升现有发展空间。本文主要探讨新时期,在开放、合作、共享与共赢的理念下,兰州通过与沿黄河流域省区及友邻城市共同合作,构建大黄河文化和旅游圈,为兰州引来客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旅游产业 开放 合作 共享 共赢
文旅消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大力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迭代,遵循国际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在开放、合作、共享与共赢的理念下,与沿黄河流域省市共享资源,互为客源地,相互输送旅游客源。高起点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形成沿黄河大文化和旅游产业圈,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全链条发展。
一、国内旅游流动特征
(一)省际旅游客流集中在相邻省份之间
2022年国内旅游客流呈现出显著的本地化、近程化特征。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统计资料:近程的省内旅游客流占到了全部国内旅游客流的81.24%,而远程的省际旅游客流仅占18.76%,省际旅游流动表现出相邻省份间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特征。
西部地区旅游接待人数逐步接近东部2021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差距较小,分别为39.86亿人次和39.44亿人次。中部地区的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为37.59亿人次。
(二)本地游和周边游成为重要形式
在2022年的全国前100条省际旅游客流中,有81条旅游客流为相邻省份之间的旅游流动,仅有19条旅游客流为非相邻省份之间的旅游流动。
本地游和周边游成为重要形式受新冠疫情多点散发、局部地区规模爆发的影响,2022年国内旅游的出游距离和目的地游憩半径明显收缩,近程旅游和本地休闲成为国内旅游的空间特征。国内旅游呈现出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等新特征,“轻旅游”“微度假”“宅酒店”等成为新亮点。
二、联动发展在兰州旅游产业中的应用
(一)开放、共享、共赢的原则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牵动着九省区。以黄河为核心,把流域内文化历史、自然资源、公路、铁路等各要素,通过开放、共享的体制机制,有机联系。客观评价黄河流域整体发展质量,揭示黄河流域的历史演变规律,搭建文化和旅游区域合作平台,相互输送客源,构建共赢的高质量文旅区域合作产业链。
(二)为旅游产业聚集动能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流经的第一个省会城市,也是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璀璨的历史文化与黄河文化、《四库全书》、《淳化阁帖》等文化产品,中山桥、水车、黄河母亲、600平方公里水墨丹霞等等,都是兰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游客可以更好了解到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影响,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在兰州,无论你行走在哪里,黄河都缠绕在你身边,伸手即可触摸,这就是任何城市都抢不走的唯一性和独特魅力。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这些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一是积极应用黄河九省区协作机制,促进沿黄九省区间互联互通常态化。二是与各个省区在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客源输送、旅游宣传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共同构建起开放、共享、高效、共赢的旅游产业生态圈,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三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兰州观光旅游,助力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三、全面开展地缘合作,构建地理空间
(一)加强区域对接交流,扩大朋友圈
今日的发展已不是单打独斗,合作、共赢成为了永恒。一是以黄河文化为主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黄河沿线地区开展多层次交流、合作,把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作为发展方向,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价值取向,并在合作导向、空间布局、产品培育、市场拓展上优化发展路径。二是与周边5省份开展合作,开发、优化、构筑甘青、甘宁、甘陕、甘川、甘蒙大旅游圈,切实提高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区域合作效率和效益,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增强同各友邻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
发挥省会城市引领作用,与友邻城市共同建立多方沟通平台和交流机制,优化旅游产品设计和服务流程。一是利用黄河资源,与临夏州合作,共同发展、开发黄河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旅游路线。二是利用兰白两市工业特征,与白银市合作共同构建老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旅游路线。三是利用地貌特征,与武威、张掖合作开发一带一路旅游路线。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旅游服务,为吸引更多、更广泛的游客和旅游群体来兰观光、旅游、休闲。
四、积极推动旅游创新与差异化发展
(一)共同制定政策,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
一是制定共同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策略,包括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政策,以确保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共同出台一系列支持旅游创新与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包括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奖励、优惠税收政策和减免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支持,为旅游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条件,加强旅游资源共享与合作,共同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还可以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旅游推介会等形式,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互补与协同发展。三是加大在旅游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制定支持人才培养和鼓励专业人才流动的共同政策和机制,培养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提供更好的、专业化的旅游服务和导游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口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旅游创新研究。设立旅游创新基金,鼓励旅游创业团队和个人创新创业,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扶持。
(二)引入新技术与创新,增强旅游推广和宣传,
一是引入新技术与创新,例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推动旅游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共同开发智慧旅游平台、推广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手段,提供更具创新性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二是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和旅游平台,加大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扩大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互协作,向世界推介本地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形象。三是加强与国内外旅游业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广和推动旅游创新与差异化发展,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多元化的旅游生态体系
(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多元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一是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景区设施等,以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便利条件。二是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包括文化旅游、研学游、自然旅游、冒险旅游、野外徒步游、野外生存游、养生旅游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二)推动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本地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一是鼓励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包括旅行社、酒店、导游、交通等,形成旅游业的完整产业链,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水平。二是保护和弘扬旅游目的地的本地文化,开展文化交流和传统文化的交流活动,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建立健全旅游监管机制,加强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旅游生态体系,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六、丰富载体支撑,加快形成高质量产业链
(一)提升旅游设施,开发旅游景点
一是改善旅游场所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和服务设施等,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和便利性。二是丰富旅游载体,开发和建设更多有吸引力的旅游经典景区,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选择,增加旅游产业的效益。
(三)推动文化和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吸引广大对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前来探索。将旅游产业与农业、手工艺品、体育等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的文化旅游项目,形成更加完善的旅游产业链,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增长潜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二是在当今全球化、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开放、合作、共享和共赢的理念将在未来旅游市场发展得到充分的应用。通过持续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创造更大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旅游产业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