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为
【摘要】在新时代,文旅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黄河流经的第一座省会城市,兰州市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优势,具有优秀的发展文旅产业的条件。本文结合兰州市实际情况,探讨兰州市发展文旅产业的措施与建议,以期实现千亿级产值目标。
【关键词】兰州市 文旅产业 千亿级 发展措施;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在奔腾东流中哺育了华夏民族,成为了中华民族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集聚地,彰显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独特贡献与价值。
兰州位于黄河上游,史称“金城”,是甘肃省的省会,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黄河流经的第一个省会城市,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是西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节点城市,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兰州市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因此,塑造了兰州独特的文脉和地域特征。
兰州依黄河而建、靠黄河而兴,城河依恋,拥有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中原向西拓展,兰州城又成为军事防御、军事准备的重镇,地缘战略十分重要。兰州是黄河上游最早的文明和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和历史遗产资源。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游客深度了解黄河文化,高质量打造黄河兰州段,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聚集城市文化资源,加快提升兰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为把150.7公里黄河兰州段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提早准备。将兰州建设成为具有丰富黄河文化内涵、地方特色突出、旅游业态多样的旅游目的地。
一、建设黄河·丝路映像的目的
(一)以黄河为轴,以黄河两岸山水为画台。地方的自然与文化记忆为笔墨,画就最美黄河画卷为目的。把黄河兰州段及两岸市域范围作为艺术品来打造,把最美黄河作为优秀作品书写在华夏大地,游客有留的下来的理由和再要来的欲望。
(二)构建黄河兰州段建设特色研究价值与自然地理的空间。创造黄河水岸城市自然和谐,生态可持续,沿黄河两岸独具地方特色文化和城市形象的沿黄河城市立面。精准策划、精准规划、精准保护、精准开发、精准建设,勾勒出“河城相依、河山相伴、城乡相融、景城相映”的美好图景,唱响新时代的“黄河之歌”。
(三)创新文旅消费业态,构筑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一是沿157公里黄河兰州段系统建设展现黄河文化的景点景区,将未来规划、建设的景点景区与已有的景点景区,相互映衬,互为补充,系统展现地方文化特色以,此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文旅产业的快速提升,提高文旅产业的自身创新能力。二是通过引进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服务,把与文化、旅游相关的行业进行重组,发展新业态,从而推动文化旅游及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兰州市文旅资源
(一)自然风光资源。兰州市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资源。境内有黄河,环抱山峦,风景秀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六百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宏伟壮观,五泉山、白云观等人文景观近在闹市。
(二)历史文化资源。兰州自西汉设金城郡以来,始终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兰州居住着汉、回、藏、东乡、裕固、撒拉等55个民族,少数民族约16万,占总人口5%。黄河、丝路历史文化特色,塑造了鲜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这里文物古迹丰富,又处于交通要地,具有独特的黄河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境内有以白塔寺、白云观为代表的佛教、道教文化、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旅游设施资源。兰州市现有旅游设施较为完善,包括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各方面。中川国际机场现已开通国国内外航班多条,方便游客的到来。同时,餐饮行业,尤其是以兰州牛肉面为代表的小吃,在全国享有盛名,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品尝。住宿也有多种选择,从高档酒店到青年旅社应有尽有。此外,还有以奥体中心为代表的大型文体设施,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文体体验。
三、兰州市文旅产业劣势
(一)城市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形象混乱,模糊不清,缺乏独特鲜明的城市特性和城市特色,形象塑造已经成为制约兰州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二)旅游资源特色不突出,兰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丰富,又处于交通要地,区位优势非常突出。但这些优势在宣传、开发过程中并没彰显出来,线路主题不明确,旅游缺乏特色。
(三)城市特性不明显,很难吸引游客。兰州市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黄河穿城而过,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黄河水车、羊皮筏子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项目,没有形成规模,观赏性、体验性不够,未能充分满足游客需求。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存在矛盾。兰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在丝绸之路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存在着矛盾,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亟待解决。
四、黄河之美从兰州开始
(一)黄河美学从兰州开始。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孕育了无数英雄和传奇,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它蜿蜒曲折,穿梭在中国的大地上,也催生了独特的黄河美学,作为黄河流经的第一座省会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黄河文化的精髓。也催生了独特的黄河美学。黄河美学从这里逐渐形成并向下游地区扩散,将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影响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艺术发展。这里汇聚了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展现了黄河的壮阔与绚丽。是中国的一座美丽之城,让人们感受到黄河的纯粹与妙不可言。
(二)兰州与黄河美学的渊源。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是黄河美学的发源地,也是其传播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兰州人民与黄河和谐共生,创造了丰富的黄河美学实践。兰州的山水、城市布局、民俗活动等都深受黄河美学的影响,对于研究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美学从兰州开始,不断向外扩散,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站在兰州的黄河大桥上,远眺黄河两岸,蜿蜒的河水如同一条金色的玉带,缠绕着美丽的城市,这里的黄河既是生命之源,也是创造之地,激发出无限的创作灵感。
(三)黄河美学的特点。一是黄河美学以黄河的壮丽、奔放为特点,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美学表现为对黄河的敬畏与赞美,体现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黄河美学不仅体现在其磅礴的气势上,更体现在其绚丽多彩的风景中。清晨的黄河,阳光透过岸边的树木洒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犹如一首优美的诗歌。夕阳西下时,夕阳余晖洒在黄河上,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宛如巨幅油画。二是黄河美学还体现在兰州的文化中。这里汇聚了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展现了黄河的壮阔与绚丽。兰州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曾经是东西文化、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各种民俗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让我们一起走进兰州,感受黄河美学的魅力,领略这条古老的黄河之母的风采。三是积极构建自然地理与人文区位的价值,开展黄河美学特色价值研究既是兰州创造特色文化竞争力的突破口,更是助力“黄河·丝路映像”寻求特色定位、差异突围的关键举措。立足黄河沿线山、河、湖、城等特色资源,创新地理与人文区位建构黄河兰州段特色价值,谋划兰州段黄河穿越历史的价值刚性。
五、打造最美好黄河画卷整体意识
(一)创新发展谋新篇。一是视角创新。创新兰州文化自觉的主体意识和“黄河·丝路映像”建设的时代意义。二是价值创新。从地理-人文区位建构黄河兰州段自然空间结构与人文区位特色价值。三是认知创新。创新维度审视,认知黄河兰州段的特色价值。四是空间创新。从黄河两岸到市-县-乡-镇-特色田园乡村的全空间覆盖。五是路径创新。创新从区域-城市-县域-城镇-乡村-特色空间多重维度的城乡发展融合路径。
(二)城河共荣布新局。一是重点在黄河150.7公里兰州段,沿黄河两岸精心谋划打造经典景区,通过场景建设向南、北方向布局,辐射全市旅游联动,带动乡村发展。二是将黄河沿线景点、景区统筹命名为更贴合黄河文化特征,富有新时代气息,有鲜明地域特征的“黄河·丝路映像”,把150.7公里黄河兰州段建设成为最美黄河段。二是美丽的城市大河中流,百里黄河尽展独秀,魅力不断展现。“黄河风情线”已不能适应时代文明发展的要求,把黄河兰州段命名为“黄河·丝路映像”更能反映兰州历史文化发展和城市独特魅力,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沿黄河的南北滨河路,是目前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路,将南北滨河路改为“世纪黄河大道”和“世纪丝路大道”。不仅提升南北滨河路现有形象,改变兰州城市的打开方式,也更加体现了兰州奔向美好未来的精神追求。三是映象,常常是通过小举止映射大背景、大意象、大“文章”。现实社会文化生活中,我们大多时候用“映像”一词,概因抽象思维要求相对更高。
(三)无中生有造新势。一是重心放在旅游路径建设。增加旅游趣味,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让旅行选择多起来、旅行速度慢下来。二是无场景,不文旅。在发展文旅产业过程中,应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建设文旅基础设施、黄河文化主体旅游景区和文化创意产业上。不仅仅是投入资金,还包括政策、服务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投入,增加文旅配套设施,综合协调发展。三是加快重点经典景区建设,促进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经典景区建设过程中,要重视设施的创新和功能的多样化,以满足消费者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旅产业发展。
(三)深度融合强产业。一是加强文旅产业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探索文旅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化,加快数字平台建设,提升整体文旅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引进高技术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方向转型。
(四)项目建设促发展。一是将新城镇青春村青石津古渡口与白塔山景区建设结合起来。青石津地处青石关,背依高山,古时候称“鸣雀峡”,始建于西汉。位于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青春村(原青石咀村)西侧,八盘峡水电站东侧。由于这里山环水抱,地势险要,素有“先有青石津,再有汉金城”之说。青石津地处青石关,背依高山,因这里的山崖裸露的山岩呈青灰色,所以亦称“青石山”。青石山因山多青石,而且形象酷似雄狮,故民间又称其为“青狮山”。相传,远古时代,有一天雄狮来到黄河岸边饮水,翻身打了个滚儿,便形成了黄河岸边这一片青秀的滩涂。青石津渡口,近百年来一直有船摆渡,一时间客商云集,经济一片繁荣。直到1948年左右,船泊摆渡才逐渐停止。后来在古渡口附近修了一座吊桥,一桥连通了黄河南北。“古渡茫茫野水屯,客来无路辨前村”。二是结合RAR演绎“百架水车群,百挂羊皮筏子”顺流而下,千帆竞发的场景。在新城镇百年水车周边,修建一批水车,运用“R真实场景+AR技术”现场数字灯光数字与虚拟艺术相结合技术,虚实结合,营造百架水车群,展现新城百挂水车灌溉的宏大场景。从黄河母亲到青白石的黄河河面上,在黄河波澜中,实物与声光电结合营造出“百挂羊皮筏子”顺流而下,千帆竞发的场景。三是新城镇下川村老水车。下川水车,位于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下川村,越时300余载,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711年,又名天车、翻车、老虎车,酷似一个巨大的车轮,曾经每日可灌二三百亩。硕大的水车在晨光下、黄河畔屹立着,似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据记载,1952年,兰州市有252轮,其中西固区就有50多轮。但目前,仅剩下西固区新城镇下川村这唯一一轮甘肃省内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修建时代最早的水车了。2003年7月15日设立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省内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修建时代最早的水车,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四是在青城镇的小河滩,建设“陆丝水岸公园”,以此展现陆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及丝路文化。这里是黄河转弯处,水流缓慢、水面宽阔,周边有山,在这块滩地上没有村民居住,是一处置景提升青城古镇景区的绝佳之处。五是加快对黄河兰州段沿线兰州维尼纶厂、兰州二毛厂等现有工业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以此充实黄河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具体内容。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