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连续九年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新年贺词。
2022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讲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每当听到这深情的话语,让我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近十多年来,从事“三农”工作,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经历,让我时常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这么关心困难群众?随着不断学习和思考,让我明白了许多,也知道了许多。
之一:他最关心困难群众,不让农民住危房,历朝历代都没有
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讲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我也了解,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总书记亲切的话语,让坐在电视机前聆听观看新年贺词的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85岁的老党员葛富银热泪盈眶,他无比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困难群众,始终把困难农民放在第一位,不让农民住危房,历朝历代都没有。”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杨咀村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户脱小平激动的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好政策救了我的生命,让我有了今天的新生活。庆阳市华池县柔远镇刘沟村贫困户王奋元说,我们现在生活的绿水青山都是共产党带给我们的,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好生活。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省彻底撕下了千百年来“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与全国一道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76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曹进学老人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老百姓都像他的亲人一样对待,处处为我们着想,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不愁,吃饭、看病、上学都不愁,我们的日子像蜜一样甜!”。西和县大桥镇韩河村残疾老人符仲贤靠易地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看见抽水马桶时热泪盈眶说:“这东西我以前电视上看到过,从没见过实物,更没碰过,做梦都想不到我老汉还能用上它,还是共产党好啊……” 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大树乡南阳洼村66岁的马一狄里说“我是一个脱贫户,以前我们一家人饭吃不饱,喝不上水,到县城来回需要一天。如今,自来水拉通了,路修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感谢总书记,感谢共产党。我现在牛也养上了,羊也养上了,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庆阳市镇原县殷家城乡77岁的防返贫监测户张志录老人说,党的政策太好了,我们吃水不愁了,道路平展了,山地变成平地了,我儿子儿媳治病有保障了!我们总不能啥都靠共产党,以后的好生活,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平凉市崆峒区大秦乡梁东村76岁老党支部书记马正喜说,现在水通了,路好了,房屋都翻新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英明的党中央!梁西村三社51岁的脱贫监测户苏永红说,以前养二三头牛,现在养了八头牛;看病有报销,生活有保障,吃穿都不愁,都是党的政策好,以后的好日子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
之二:七年农民生活,让他记住了人民、记住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责任
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讲到,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成为一名普通农民,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在梁家河期间,习近平几乎没歇过,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修公路、建沼气······在梁家河的窑洞里,15岁的习近平就开始思考中国,开启了反贫困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曾先后书写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74年1月,习近平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那一年,他二十岁。如今,1974年1月10日,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革委会正式批准习近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函,作为一件特殊的展品,陈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2015年10月,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回忆:“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正是在梁家河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铭刻在了习近平心里。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在于他遭遇了什么,而在于他记住了什么,以及他是如何记住的。在梁家河的七年农民生活,乡亲们的朴素情感和温暖呵护,让习近平记住了人民、记住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责任。他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告别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岗位后,他回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然后赴河北省担任正定县的县委副书记、书记。习近平回忆这段经历时说:“1982年,我主动要求从中央机关再次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我说要像爱父母那样爱老百姓。”2002年10月11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省上任,在第二天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是党和人民将我培养成人,我愿意在任何地方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讲到:“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习近平曾在文章中写道:“十五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二十二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黄土地的生活虽然异常艰苦,但锤炼了习近平的意志和品格,增长了他的见识和本领。 在梁家河2400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同乡亲们打成一片,沉淀出深厚的情谊。习近平在给梁家河乡亲们的信中曾深情地写道:我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个信念,习近平在知青岁月时就埋下了种子。七年插队生活,习近平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向着“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的朴素目标而奋斗。一路走来,他始终忘不了农民的艰辛和农村的一切。 1975年10月,离开梁家河前,习近平跟老乡们说:“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地接纳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入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我从这里出发,返城上大学。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带着对老乡的深厚感情,青年时摆脱贫困的朴素心愿,逐渐变成祖国大地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2013年6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哥斯达黎加进行国事访问,走访当地农户萨莫拉一家人亲切交流时,习近平告诉萨莫拉一家,我当过农民,曾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到后来在县、市、省、中央工作,我经常去农村,同农民见面,了解他们的温饱冷暖和喜怒哀乐。做好农村工作,特别是集中力量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农民们都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很重要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各地考察时,习近平总会去农村看一看,和农民拉拉家常。他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农村、农业、农民有天然感情。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的当天中午,习近平同500多名中外记者见面,他把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使命概括为三个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鲜明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的梦想作为自己的梦想。
之三:他深刻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深知民间疾苦,深切了解中国老百姓的心愿期盼
习近平有着40多年的工作经历,从村到县,从市到省,他深刻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深知民间疾苦,深切了解中国老百姓的心愿期盼---他懂老百姓的心!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走遍闽东9县乡镇,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一心要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在这里,他大力探索创新扶贫开发和实践,提出 “因地制宜,弱鸟先飞,精准发力,滴水穿石”,“经济大合唱”、 “四下基层”等思想,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和文章,形成《摆脱贫困》一书。处处都透露着习近平在实践中就如何摆脱贫困的深入思考。习近平当时说:“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习近平当年就怀有这样一份责任感,作为共产党人必须让整个国家脱贫。他深刻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宁德的探索和思考,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创造了“四下基层”工作法。“‘四下基层’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17年多,先后9次到宁德地区寿宁县,其中3次专程到下党乡现场办公。他不仅一贯强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自己也始终以身作则,宁德地区124个乡镇,他去过123个。习近平同志有一句话让人们印象最深——干部一定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习近平说,要以一村一户为对象,去找路子,去想法子,找准穷根,合力攻坚。这是指导党员干部做好扶贫工作的基本法则。习近平同志开展扶贫工作,“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寿宁县下党乡,当年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五办公场所,是出了名的“地僻人难到”,习近平同志是建乡以来第一个到乡里的地区领导。1989年7月19日,烈日炎炎,习近平同志带领地直机关18个单位负责同志和地、县干部头戴草帽、肩搭毛巾,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来到下党乡现场办公。当再回到寿宁城关已经是晚上8点。有干部在日记里写道:“回到县城招待所后,许多干部才发现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第二天一早,习近平就开会研究落实对下党乡的帮扶举措。“下党有多苦,大家都看到了。下党不改变面貌,我们就无颜面对父老乡亲”“各个部门都要到贫困地方去调查研究,带动解决实际困难,种种情况都不能成为不下乡的理由。”习近平同志让宁德地直机关18位负责同志现场表态,解决迫切需要的问题······同年1月,习近平在著文《干部的基本功》早已说了:“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这不能仅是一句口号,而应当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20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四赴宁夏。1997年,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他牵头负责闽宁协作对口帮扶,第一次走进宁夏。西海固的见闻让他深感震撼:“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家徒四壁。一家子既没有桌椅板凳,也没有铺盖。家里唯一的‘财产’是挂在房梁上的一撮发菜,就靠卖这么一点发菜来买油盐酱醋。”随后,2008年、2016年,他两次来到宁夏,重点都是扶贫。“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的挚爱。多年不变的深耕基层、踏实亲民的作风,使他赢得“平民书记”的赞誉。他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在习近平的心目中,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说“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之四: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13日至14日在陕西榆林考察时郑重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在这里就能看出来,中国共产党人的这样一种风范,过去、现在、未来全部规划好、思虑到。”就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疏属山下九真观的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习近平总书记轻声念了出来。“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他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绥德县城西南张家砭镇的郝家桥村。这里留下老一辈共产党人求真务实、重视调查研究的佳话。它是中共绥德地委在1943年春经过1个多月调查研究,发现的一个模范村。“78年了,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调研时说“领头带头作用靠的是什么,可以总结出党建的一些经验来。” 一个是调查研究。再一个就是,建好党支部、选好的带头人,走群众路线,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 “全中国最穷的地方我都走到了,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把生活过好,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当年在这里创建根据地、最后解放全中国,一直在琢磨的。干好这件事情共产党人才能交上好答卷,否则不合格啊。”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时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16日来到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调研时强调: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31日出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中共中央办公厅2020年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中要求:“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2021年12月8日上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几次批示,件件关系民生。“农村改厕,这个事情是我一直关心的。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人啊,也知道农村上个厕所是真的不方便。” “全国气候生态环境千差万别,经济生活水平也是千差万别,怎么能用一种改厕方法?一些地方浮皮潦草、浮光掠影,造成大量厕所存在严重问题,所以我多次作出批示。”其中,有两份批示时隔不久。一份严肃告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最大危害,切勿死灰复燃。”另一份谆谆嘱咐:“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农村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环。在习近平总书记眼里,改厕这件“小事”,联系着大民生——20世纪70年代,在延川县赵家河驻点期间,修建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80年代,改造正定厕所和猪圈连在一起的“连茅圈”;2015年7月,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村民李龙植家,提出要来个“厕所革命”……外地考察在农户家时要看,全国两会下团组共商国是时要问,并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人民”二字重千钧,“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老乡的美好生活就是由洗澡水热不热、电价贵不贵……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汇流而成的。把人民的小事当作党中央的大事去抓,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
之五: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讲到,
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改革是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共同谱写伟大祖国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多年来,我一直在跟扶贫打交道,其实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我提倡钉钉子精神,这得从我做起啊!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下最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对焦裕禄,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崇敬,视为人生榜样。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选择了河南兰考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动情回忆起40多年前学习焦裕禄的情景:“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焦裕禄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巍巍矗立。24年后的1990年,《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夜读长文,感慨万千,心情难以平静,于1990年7月15日填词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发表在7月16日《福州晚报》上: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总书记说:“这首词我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郡县治,天下安。”习近平把县域治理最大的特点形象地概括为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即:对上,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对下,要领导乡镇、社区,促进发展、服务民生。强调县一级工作做好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指出,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是我们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于直接面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一线工作的县一级政权和县委书记来说,工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县一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风将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针对怎样当好县委书记,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习近平曾对焦裕禄精神作过20个字的概括,即:“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在今天,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习近平提出了“四有”和“四个人”的要求。“四有”,即: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是县委书记的重要标准。要始终牢记,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四个人”,即: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做政治的明白人”,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真正做到头脑始终清醒、立场始终坚定。“做群众的贴心人”,就是要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
之六: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
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讲到,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越来越好,但我们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我们要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工作了三年多。习近平同志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他深入调研,实事求是,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广揽英才,心系人民,端正党风,谋划发展,使正定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冀中平原农业县赶上时代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感人诗篇。习近平同志后来深情地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习近平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出台的第一个作风建设文件,是从县委常委会成员自身做起的《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共有六条。习近平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出台的第一个作风建设文件《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规定共12条。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由于公务繁忙,不能亲自前往给父亲祝寿,2001年10月15日在给父亲拜寿信中写到,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
从正定到宁德再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再到党的总书记,这四十多年里,“人民”在习近平的心中分量越来越重,从个人的朴素情感、一个党员责任,逐渐上升为大国领袖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说,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一定不负重托,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自己的最大智慧、力量、心血,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25日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和人民把历史重任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十九大至2020年初的一系列报告、讲话等重要文献,全书共92篇文章,合计570页。这些文章长短不一,最长超50页,最短只有1页。其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一文不到两百字,是全书中篇幅最短的文章。这篇文章是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的谈话要点。细细品读,其中蕴含的总书记的深厚人民情怀熠熠生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是习近平2019年3月份在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时说的。当时,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问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时是什么心情。习近平回答,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开始只能举起50公斤的杠铃,经过训练,最后可以举起250公斤。”习近平以生动的比喻形容他所肩负的重任。“我相信可以通过我的努力、通过全中国13亿多人民勠力同心来担起这副重担,把国家建设好。我有这份自信,中国人民有这份自信。”短短两段话、一百多字简洁有力,尽显人民领袖为国为民的赤诚,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作出最佳注解。
之七: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讲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讲到,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23日上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2012年12月,习近平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昭通市考察时强调:“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看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8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脱贫攻坚就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同与会外国领导人共同巡馆。走着走着,他们脚步慢下来,众人视线随着他看向一块显示屏。那是标注脱贫攻坚进度的时钟。习近平主席解释得简明而坚定:“我们的脱贫按小时、按分秒计算。”攻坚战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尽锐出战,1800多名党员、干部献出生命。
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经验弥足珍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需要进一步弘扬继承,发扬光大。成色十足的小康成绩单,得到了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
之八: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一直十分牵挂,非常关注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讲到“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甘肃长期都在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2013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甘肃视察,都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五个方面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发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总攻号令。2019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要深化脱贫攻坚,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逐村逐户去解决问题,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既对全党全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又为我省一鼓作气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甘肃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树牢“全国脱贫看甘肃”的大局意识,始终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开展了一场“拔穷根、挪穷窝、消除绝对贫困”的反贫困攻坚战,撕下了千百年来“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经过脱贫攻坚接续奋斗,全省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8个国家片区贫困县和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甘肃考察时,21日上午,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家里讲的。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一排排黛瓦白墙的新房宽敞又明亮。在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一家热情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到家里做客。习近平走进李应川家的院子,屋里屋外仔细察看,了解住房改善和改水改厕情况。习近平同李应川一家拉起家常,详细询问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医疗保险、孩子上学等方面还有什么难题。李应川兴奋地向总书记汇报,孙子孙女就在家门口上学,家里还向村里报名新建1座日光温室大棚和4座养殖暖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习近平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当地针对古浪南部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6万多地处山区的贫困群众搬进了新房,通过发展牛羊养殖和蔬菜种植正逐步摆脱贫困。习近平对乡亲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十分欣慰。22日下午,在甘肃宁卧庄宾馆召开的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提起这段见闻讲到:“我昨天到黄花滩那户老乡家,家里都是精装修,电视还是弧形的,我都没有那种电视。”总书记接着说,我问老两口还有什么要求,这位乡亲掉了眼泪,“他说,哪有什么要求啊,想到想不到的都给了,千恩万谢感谢党。我们现在有民心啊,老百姓看到了我们是为他们做事。我们这个船啊,有人民的海洋牢牢托着。永远不要失去民心,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就在这次甘肃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始终牢记,我们的航船行驶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永远不要失去民心!要真抓实干,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关心关爱受灾群众和城乡困难群众,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的4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日夜兼程,在火车上吃了5顿饭,途中还多次下车走到自发集结夹道等待的群众中亲切握手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为中央政治局、为全党作出了示范。多次在专列上午休、过夜,减轻地方负担,降低接待规格,亲自审定菜单,严格要求“四菜一汤”。一言一行,率先垂范,春风化雨,宵衣旰食,不辞辛劳,体现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鲜明态度。点滴之间,彰显人民领袖亲近人民的深厚情怀。两天以后,2019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文章《人民领袖爱人民》中写到,历史的瞬间,定格了一幅珍贵的历史画面:人民的领袖人民爱,人民的领袖爱人民。在建党近百年的历史时刻,人们都在追问: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以行动告诫全党: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无论走多远,中国共产党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为民爱民的本色永远不能褪色。正是因为这种对人民的深厚情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决心让全国贫困群众都摆脱贫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脱贫攻坚,书写了人类反贫史上难以置信的奇迹。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共产党要做的就是这个事。2021 年“七一”,李应川作为新党员代表,应邀赴北京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这份崇高的荣誉,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更是甘肃省全省脱贫群众的光荣,也是甘肃人民的光荣。
这些难忘的记忆和感人的情景,让我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传唱大江南北。庆祝建党百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句话作出新的扩展——“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摘下了贫困的帽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摆脱贫困,历史洪流巨响,蕴藏着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摆脱贫困,几代人接力奋斗,挥就这份纵贯千年的历史答卷。建党百年之际,恰是脱贫攻坚交卷之时。时间的巧合,蕴含着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群众的冷暖甘苦,他始终牵挂在心。2013年2月3日,春节前夕,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拔2400多米、人均纯收入只有1400多元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看望困难群众,在82岁老党员马岗老人的家里,习近平总书记也没嫌干不干净就坐到炕上,和马岗拉起了家常。缺水干旱是困扰元古堆村脱贫的一大难题。在马岗家,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屋里的水缸,特意舀起一瓢水细细品尝,水的滋味让他紧锁眉头。第二天,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的暖心鼓励,让元古堆村的脱贫攻坚全面提速。
习近平总书记沿着陡峭山路来到山大沟深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看望东乡族群众,叮嘱“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党恩、饮水思源,布楞沟村的群众在自家院子取水口上立起石碑,上面镌刻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
之九: 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 成效更可持续
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讲到,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乡村振兴,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如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对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 当前,相当一部分脱贫户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稍遇到点风险变故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防止返贫和新致贫的任务还很重。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绝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要求“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不能等他们返贫了再补救”。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6日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中强调,全党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之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讲到,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鼓励大家接续奋斗。“我说过,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现在全中国56个民族都脱贫了,兑现了我们的庄严承诺。但我们还不能停步,接下来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长征!”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来到河北承德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考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在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在与闻讯而至的村民们亲切交流时说,“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农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乡村振兴。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我们不能满足,还要再接再厉。全面小康之后还要现代化,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
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早有谋划。“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农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乡村振兴。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我们不能满足,还要再接再厉。”“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的起点上接续奋斗。2018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进行了系统阐释。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布局乡村振兴,明确“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1个多月后,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这是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三农”工作的“重心”以及“历史性转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乡村振兴是重要主题之一,都瞄准乡村振兴中最紧迫的任务。2021年2月3日下午,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考察调研。总书记强调,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强。基层党组织强,群众致富就有希望。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早有部署——2020年在湖南郴州农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在脱贫攻坚阶段探索总结的“五级书记抓扶贫”、社会合力促攻坚等宝贵经验,在乡村振兴工作上继续发扬光大,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顶着骄阳来到海南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看望农民群众,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考察时作出部署。“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技素质提升,要靠有现代化素质的农民,人才留不住是不行的”“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福建考察期间为促进乡村宜居宜业问诊把脉。 “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要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能够洗上热水澡,村容村貌要整洁优美。”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老乡的美好生活就是由洗澡水热不热、电价贵不贵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汇流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12日来到江苏徐州马庄村考察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22日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25日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强调,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7月23日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5日春节前夕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动态监测帮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动态清零。要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21年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习近平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要真正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伟大事业。作为乡村振兴系统的一名干部,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对党绝对忠诚,永葆初心使命,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汇聚奋进伟力,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知重负重、奋发进取,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找准定位,加强学习,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部门和脱贫地区首要任务,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更大的荣光,在新征程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