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9日讯(记者宋雅静)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今日在京举办。厦门市食安办常务副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饶满华分享了以“数字化赋能食安监管,提升全链条治理能力”为核心的的食安“厦门样本”。
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主题为“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的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8月29日在京举办。图为厦门市食安办常务副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饶满华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厦门是食品输入型、消费型城市,85%以上的食品来自外地。因此,厦门食品安全监管,以追溯为核心开展建设智慧监管体系。
饶满华介绍,经过十多年的不懈探索,特别是近年来以创建人民满意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厦门市以“精准追溯、精细监管、精确决策”为目标,主要从六个方面构建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
建立“一品一码”机制,实现全链条信息化追溯。2005年,厦门率先全国建成生鲜食品追溯管理系统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统一平台,构建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追溯体系。首创“入市必登”机制,实现关口前移。目前,全市已有10.5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52.5万种食品纳入追溯系统,追溯覆盖面超过90%。同时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成跨部门、跨环节的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网,实现批发市场等各类主体的自建系统与监管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全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一张网”全覆盖监管。
建设“大集中”系统,实现监管业务全程电子化。整合优化各监管业务板块和流程,对许可登记、日常监管、信用监管、稽查办案等17个子系统进行集成,实现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监督检查、案件办理等全过程业务处理电子化。将各类监管信息自动归集形成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实现风险评级、分类监管、信用管理和对外公示。为全市683名食药专职协管员配备移动执法终端,实时上传监管信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监管网格化体系。
推进“雪亮厨房”建设,实现餐饮后厨在线监管。大力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升级版“雪亮厨房”建设,全市公立学校、医院、重点酒店、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等共655家重点餐饮单位将后厨情况以视频方式实时接入市场监管部门平台,实现监管部门、经营主体、消费者之间信息互通、监管互动、资源互享。
构建“以网治网”机制,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加大网络餐饮监管力度,率先全国推动“饿了么”“美团”等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实行数据对接,通过与监管部门许可数据自动比对,实现商户信息“登记”与“验真”一步完成,推动平台商户证照合规率达99%以上。充分运用“大众点评”等线上餐饮商户的海量消费评价信息,通过对负面评价关键词的抓取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并快速处置。
推行“一码通行”,实现进口冷链食品一体化防控。率先全省建立集中监管仓,在全国首创“一码通行”模式。要求从厦门口岸入境、外地口岸转运入厦以及库存的进口冷链食品全面申报,经审核合格赋予“入厦通行码”后方可上市流转,有效构建“一口申报、一码通行、一网追溯”的防控体系。
强化“互联互动”,实现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主动将监管系统的数据接口向企业开放,通过“食安厦门”微信公号向公众提供追溯信息自主查询功能,目前公众查询量超过6000万次;积极试点农贸市场引入自动识别溯源秤,3秒内自动识别菜品并打印追溯小票,交易数据实时上传预警中心。
据记者了解,厦门市通过数字化赋能食安监管,提升全链条治理能力,已陆续获得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智慧监管十大创新举措”、“厦门市改革创新最佳案例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