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朱怀兴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传遍了万水千山: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历史。通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我们成功打赢了这场硬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些年,与在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广大群众一起艰苦奋斗的,也包括我们的文化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他们努力宣传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推广基层的经验做法,总结理论。还推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非常高兴的是,在诸多的研究成果中,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宣传处)原处长李伯祥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拟出版的《甘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启示录——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终于付梓,即将问世。这是甘肃省脱贫攻坚战役的喜事,也是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战的理论总结,是农业农村战线理论界的好事。
我竭力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此书清晰阐述了党的精准扶贫扶贫政策和理论。1982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三西”农业建设计划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这些政策为我国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全面启动。随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国家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开展了多次及时有力的督查工作,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的考察调研最多,对困难群众的关切最深。他亲自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听取干部群众的关切和意见,共谋当地的发展愿景。
有党中央的决策,总书记的推动,各级政府积极行动起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李伯祥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在甘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等文章,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领会中央决策的精神,根据甘肃山水的特点,提出落实中央部署的意见。由于作者供职于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其视野就有别于其他文字工作者:对党的宗旨和初心理解比较深,对中央的决策部署领会比较透彻;对本省各地的推进情况,掌握比较全面;对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比较到位。
李伯祥同志多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调研的情况,讲故事地说:总书记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十分挂念这里的干部群众。党的十八大后不久,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雪前往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目的就是要看真贫、察实情,摸清贫困底数,了解真实情况,以“有利于正确决策”。在连夜听取当地工作汇报、看望困难农户、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期间,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以阜平为样本,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为什么扶贫、怎么扶贫、谁来扶贫等重大问题。总书记深刻阐明脱贫攻坚的意义,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鲜明提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扶贫开发思路,强调要坚定信心、找对路子;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各级干部等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一系列极具指导性、针对性的要求。总书记在阜平的重要讲话,站位高远,内涵丰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对扶贫脱贫问题的深邃思考和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系统阐述扶贫脱贫问题的第一篇重要文献。自那以后,总书记在亲力亲为抓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又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中国战胜贫困,赢得了人心,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初心决定使命,历史昭示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群众的冷暖甘苦,他始终牵挂在心。全中国最穷的地方他都走到了,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圆梦。
李伯祥全书各篇都体现这样一种精神,就是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以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迪和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锚定目标、顽强拼搏,驰而不息、接续奋斗,付出各种艰辛和汗水,铺展一幅山河锦绣、国泰民安的时代画卷,走上全面建成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值得称道的是,早在文章结集前,在全国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他就行走在陇原大地上,到机关、基层、新闻机构,调查、宣讲,扩大中央的声音,让甘肃各级干部、各界人士、基层群众,都知道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国一盘棋,全省同心干,都来为甘肃改变面貌奋斗,贡献正能量。
我竭力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此书热情讴歌了脱贫攻坚战役中的群体英雄。为了实现脱贫攻坚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千千万万基层干部、党员艰苦奋战。《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甘肃深入推进“一行动一活动”,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千年梦想成现实---甘肃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纪实》等文章,热情讴歌了奋战在农村脱贫一线的干部群众。这些干部群众,应该载入史册、搬上舞台、见诸传媒。而李伯祥就是通过报道,热情宣传他们的事迹,歌颂他们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斗争中,全国有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征程上,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们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的生动写照。李伯祥特别介绍到,经过八年奋战,甘肃省全省现行标准下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8个国家片区贫困县和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告别了困扰甘肃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胜利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甘肃篇章,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在甘肃省的总结会上,表彰了1469名先进个人、925个先进集体,也向在脱贫攻坚中献出宝贵生命的57名扶贫英烈表达深深的缅怀。千里陇原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牵手帮扶的动人场景,深深镌刻着聚力攻坚的奋斗足迹,精彩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各支扶贫力量义无反顾奋战在扶贫一线,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时代楷模”邱军、柴生芳等一大批时代楷模。此书重点介绍了这三位楷模的生动事迹,还以散文诗的语言,歌颂了一大批群体英雄。他说,在八年的奋力冲刺中,甘肃全省1.1万个帮扶单位、36万名帮扶责任人和2.2万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
李伯祥的视角,不仅热情讴歌获得国家级荣誉的英雄,同时赞美无数奋斗奋战奉献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他说,在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有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有一辈子就干扶贫这件事的省直部门领导,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扶贫干部,有长年累月奔波在贫困山乡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有风雨无阻辛勤工作在田间地头的农业技术工作者,有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身影的基层干部,有创办全省第一家“扶贫车间”的功臣,有跨越山海、一往情深的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市的干部,有情系陇原儿女的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干部,有万企兴万村,甘肃在行动的省内外爱心企业,有创业创新产业富民的龙头企业,有用脚步丈量山山水水的县长,有五级书记一起抓的村党支部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县委书记、市委书记……一串串永不褪色的名字,璀璨了历史的星空,标定了精神的坐标,他们满怀滚烫炽热的赤子之心投入伟大的脱贫攻坚战,鞠躬尽瘁,尽锐出战,埋头苦干,敢死拼命,宵衣旰食,夙兴夜寐,赤诚报国。他们初心长留天地间,使命永驻山水间,温暖奉献人民间。陇原大地处处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礼赞,处处都是脱贫攻坚的豪迈宣示。
我竭力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此书及时跟踪脱贫攻坚先锋队的步子,随着贫困地区民众的脉搏跳动,记录工作的进程,总结基层的经验,反思工作的教训。李伯祥供职的是省一级政府机关,是中央、省委省政府与下级机关、基层干群联系的枢纽和桥梁,利用电话电传、会议文件是少不了的。同时,李伯祥又非常注重到扶贫一线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有时候还带着新闻媒体,一起踏山涉水,一起进村入户,一起座谈讨论。所以,往往能够及时看到基层干部的工作脚步,感受到基层工作的脉动,看到穷乡僻壤的山乡巨变。他敏锐地发现基层的新思路新创造新做法,加以宣传、推广。
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他没有大功告成、马放南山的思想,而是更加认真回顾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历程,总结不平凡的征程,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陇南市西和县是全国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挂牌督战县,也是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地处长江上游,属秦巴山区。贫瘠的土地却有着历史悠久的手工麻纸制作工艺。西高山镇手工麻纸产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手工麻纸制作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誉盛名。朱河村和刘河村作为麻纸主产地,依山傍水,天然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两个村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纯手工麻纸制作工艺,被誉为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手工制作的麻纸因纸质柔韧,千年不腐,被誉为“千年寿纸”。李伯祥陪同省级媒体,先后来到刘河村、朱河村,实地调研了胡凤钰手工麻纸作坊,参观麻纸文化墙,详细了解手工麻纸的制作过程、生产规模、运营状况、市场销售、经济效益等。指导当地镇和村用新时代现代化的理念和思维模式,继续利用资源优势,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技艺,力促手工麻纸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特色产业,通过创办合作社、组织培训、村民入股、就近创业、组织线上销售、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等方式,不断扩大手工麻纸生产规模和品牌效应;要坚持“规模适度、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提升效益”原则,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扩大生产规模,鼓励邻近的村扩大枸树种植规模,为麻纸生产提供原材料;要进一步提升品质品味,让千年麻纸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
李伯祥的体会没有八股调,非常接地气。他认为, 贫困的类型和原因千差万别,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中国在减贫实践中,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实现精准扶贫。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在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的同时,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不断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加强教育扶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聚焦特殊贫困群体,落实兜底保障政策。中国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其他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措施。
李伯祥特别认真总结了甘肃生态扶贫的做法和成就。脱贫攻坚中将扶贫开发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通过生态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脆弱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贫困地区生态保护水平明显改善,守护了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脱贫攻坚既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又促进了贫困地区“增绿”,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广大农村旧貌换了新颜,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高。许多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在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的同时,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不断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和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发展木本油料等经济林种植及森林旅游,不仅拓宽了增收渠道,也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了“双赢”。 脱贫攻坚既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又促进了贫困地区“增绿”,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广大农村旧貌换了新颜,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他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将主要精力转到促进脱贫地区接续发展,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确保过渡期内脱贫群众与当地农民、脱贫地区农民与全国农民的收入比例不断提高;巩固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进一步筑牢发展根基;积极支持外出务工,拓宽易地搬迁群众就业渠道,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东西部协作等帮扶资源力量和政策举措向促进发展聚焦,着力夯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组织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和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完善生产生活功能,坚持分类施策,扎实有力推进乡村建设;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形成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压紧压实责任,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整体水平,助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等等。这些经验,成为接续奋斗,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宝库。
我与李伯祥同志,没有工作上的交集:我有过一段军旅生涯,后来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农业部门工作。这些年,我所在的地区、部门,按照中央同一部署,结对扶贫,我为前去新疆、西藏、云南、江西、青海、重庆挂职扶贫的同事、部属、笔友送行过(包括上个世纪末以来),我还去过云南边陲,看望、慰问在那里积极工作的本部年轻干部。东部与西部、发展较快与欠发达地区,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有许多不同,但我与李伯祥同志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志向,就是愿意为改变农村面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非常佩服李伯祥的刻苦精神,能够完成这样一部著作,李伯祥有自己的有利条件,这就是他的工作性质、供职部门,让他有更多机会经常参与调查研究。但是更要承认,李伯祥同志忠于职守,勤于积累,善于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及时总结,宣传推广。他先后在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甘肃省扶贫办、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工作。主编过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甘肃农村工作》杂志、担任过陇南市委机关报《陇南日报》的常务副总编。历任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中共陇南市委宣传部企业宣传科科长;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综合信息处、调研督查处、宣传处处长;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督查协调处、调研指导处处长;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宣传处)处长。这样的经历,使他热爱甘肃、了解甘肃,对甘肃农村的实际情况如数家珍。他曾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奖”、甘肃省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甘肃省法制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陇南市“5·12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撰写的论文、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有获奖。
这是一本好书,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史料性,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代人,无论是西部地区还是中东部地区,都可以从中读到这一代陇原儿女的顽强奋斗,感受、敬崇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这是一本好书,用基层干部群众的语言,释读着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但是语言生动活泼,许多地方还直接引用了陇原儿女的乡音,当地人感觉非常亲切,我这个东部地区的人,感到朴实易懂。
所以,我向广大的党员、干部,向各地的图书馆、阅览室,推荐这样一本好书!
2024年5月于上海
(作者系上海市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原副书记、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